1.生氣讓你受制於人
巴甫洛夫是俄羅斯生理學家、心理學家、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,
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。
他提出了著名的「條件反射」理論,
他的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給狗喂食的同時吹哨子。
這樣多次重複以後,狗一聽到哨聲就分泌唾液。
狗和哨聲之間就建立了條件反射,這是低等生物的特徵。
同樣的道理,習慣生氣的人,
事實上,在事件和自己之間建立了條件反射。
在這個條件反射中,
人被事、被情緒所控制,
完全陷入被動,成為情緒的奴隸。
如果有人說了你不愛聽的話,
你就暴跳如雷,或者鬱鬱寡歡,
你其實就已經受制於人了。
別人知道如何激怒你,如何控制你。
人與狗在意識上最大的區別就是,
人可以做自我的主人,
而狗只會根據外界刺激,做出簡單、固定的反映。
因此,生氣是最糟糕的,也是最無用的。
《三國演義》中,
諸葛亮在兩軍陣前,罵死王朗;
用一封書信就氣死曹真,當然還有之前的三氣周瑜。
但他卻沒能用這種辦法擺平司馬懿。
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,
因為路途遠,大軍補給非常困難,最好速戰速決。
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此都瞭然於胸。
為了速戰速決,諸葛亮百般尋找機會決戰,
但司馬懿就是緊閉寨門,一直耗著。
諸葛亮派人因此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和梳子,
目的就是為了激怒他,
可以司馬懿沒有上當,堅持不出戰。
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
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
王朗、曹真、周瑜和司馬懿不在一個等級上。
司馬懿是一個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。
2.生氣是不必要的
一位老婦人習慣生氣,
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有時候就會讓她勃然大怒,
她甚至覺得周圍的人都在有意氣她。
有一天,她去找一位禪師請教。
禪師慢慢聽完老婦人的牢騷和委屈,
把她引導到一間產房,
忽然落鎖而去,
把老婦人獨自關在屋子裡。
婦人氣得破口大罵,罵了許久,
門外始終沒有動靜。
後來,婦人開始哀求,
最後,終於沉默了。
禪師始終沒有露面。
沉默了好久,禪師來到門外,隔著門對婦人說:「你還生氣嗎?」
婦人說:「我只為我自己生氣,我怎麼會來到這個鬼地方受這份罪?」
禪師拂袖而去。
過了一會兒,禪師又來問:「還生氣嗎?」
婦人說:「不生氣了。」
禪師問說:「為什麼?」
婦人無奈的說:「氣也沒辦法啊!」禪師又離開了。
當禪師第三次來到門前時,
還沒等禪師開口,
婦人就說:「我不生氣了,因為不值得氣。」
事實上,生氣是於事無補的,反而只會讓事情更糟糕。
長此以往,也怒氣也必然會損害我們的身體。
正如中醫所主張的,生氣就是生病。
氣是百病之源,人們心中燃起的無名怒火,都是嗔心之毒。
病是氣出來的。很多人生氣吃不下飯,可能引發胃病;
甚至坐臥不安、睡不著覺,會得心病。
肝鬱、高血壓、心臟病、腦血管病都或多或少和怒氣有關。
莊子說:「不譴是非,以與世俗處。」
對於社會上的是是非非,不要太過執著,要看開。
一個人看不慣的東西越多,看不慣的人和事越多,
這個人的境界也就越低,格局也就越小。
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言語和行為,
但卻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寬容、格局更大。
到那時,你會發現,為一些事情生氣,是不值得的,
也是不必要的,甚至是可笑的。